<筆者介紹:本系列邀請四十年前(1985年)身處青/壯年期在明基堂服侍,而現踏入樂齡期的肢體分享。鄭卓傑弟兄當年擔任執委(司數)。>

從少年時期繼而踏入銀髮一族後有不少的思想變化,未必可以說明得清楚,在信仰的世界中,可能只是十分微小的事,但卻是真實的人生。

1976年第一次踏入明基堂,當時快到十七歲,問了很多問題。四十多年過去,「退休」漸漸闖入我的人生之中,到了2019年,我從中學教師的崗位「退休」下來,「退休」前有計劃退休後的生活,主要是希望可以退下來,休息一下,做一些想做的事情,亦可以讓位給下一代。當年也參加了曾立華牧師的一個退休課程,在明基堂也協助舉辦了兩場退休座談會,希望肢體可以對退休人生有一定的關注與思考。

隨著「嬰兒潮世代」人口步入老年後,由於人數眾多,「退休」這一浪在社會中產生不同的衝擊,包括勞動力市場、醫療保健、退休金制度等。「我」作為銀髮族的一員,有些頗為弔詭的心路歷程:1)退休後希望得到一定的尊重,但又不是要求特別的關注;2)希望有一定的自主能力,但也知道有一定的限制……銀髮族很容易被視為社會的包袱。作為銀髮族信徒,除了要對各方面保持好奇心,活到老、學到老,自強不息外,更需要年青一代的信任和支持,在信仰的事情上兩代之間一定會有不同的想法,上一代要放下自己的想法並不容易,只希望不同年代的信徒,都可以體現「凡事包容、凡事相信、凡事盼望、凡事忍耐」。

「退休」的壓力?

  • 「經濟」是「退休」後面對現實時一種很大的壓力。沒有了工作也代表沒有了收入,每月的支出又是實實在在的。「我」原計劃在退休後可繼續另類工作(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),期望能紓緩經濟壓力外,更能以自己的經驗繼續在社會作出貢獻。廣告也多了「退休三寶」、「自製長糧」、「年金」等等推廣,足證「退休」實帶來不少衝擊和壓力,對信徒也是實實在在的信心歷練。
  • 「健康」是另一種退休後常見的壓力來源。因種種原因,退休後健康也容易出現問題,飲食與作息因此亦需要特別注意。除了自己努力外,旁人的提醒亦有一定的幫助。我在2023年8月小腦出現缺血性中風,感恩日常自理逐漸恢復,然而,口腔肌能協調影響頗大,導致說話、吞嚥能力受損,影響日常生活,實在是我沒有想過的。但太太和親友的協助成為我很大的支持,弟兄姊妹的援手是在困難中很重要的力量,不同群體(如教會、學院、舊同事、親友等)是上帝給予我的恩典和禮物,令我看見上帝的工作。
  • 生命中不同階段都會遇上不同問題,退休後經濟和健康的壓力都是真實的,可能使人害怕,但我的經驗是……只要不住禱告,謹記專心仰望、信靠耶和華的恩典,有機會工作就工作,但不要忽略休息和健康;而教會層面,若能考慮制定機制以協助此階段信徒的需要和造就,將會令信徒的人生更見圓滿。

「退休」的機會?

到了退休年紀,對人生有一定的經歷,時間也多了,如果趁有時間整理一下生活的經驗,對生命作更深的反思,這樣可以給生命作更好的回饋。退休是很好的機會讓人反思自己的生命,回顧生命時,就更能肯定當中實在有很多恩典。我在疾病當中能親身經歷上帝恩典,在患難中確有平安,我明白人生確有不同經歷,知道自己生命的渺小。退休是很好的機會叫人更認識生命和生命的主,盼望我們都能把握著這樣的機會。

最後,若能在「退休」前做好生活規劃當然最好,但要理解有不少意料之外的情況,不是我們所能預期的。我們的規劃只代表我們的努力,規劃以外是我們須對「退休」的理解,也包括我們的信仰在內。教會在面對「退休」巨浪時也須有一定的準備,幫助銀髮族信徒面對經濟上、健康上及靈性上的困難,轉而專心仰望上主的恩典,實踐「變化而更新」的信仰。